爱心区 公益下载 公益文章 人在旅途 小博士乐园

>>首页 -> 公益文章 -> 爱心消息 -> 扶贫助残 -> 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作者love 来源焦作日报 加入时间:2005-7-26
摘要:
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编者按:
    2005年高考目前已进入发放录取通知书阶段,考生经过高考前的紧张备战,高考时的全力以赴,等分数时的惶恐,终于迎来了录取通知书,但在欣喜之余总会有一些贫困学子为高额的学费发愁。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校门,团市委继2004年开展“我要上大学·紧急圆梦行动”活动助我市1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今年的“圆梦行动”再次启动。“...

转载: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本文来自
http://www.51dibs.com/info6/i_c_bc535f5989adb1f4.htm

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编者按:
    2005年高考目前已进入发放录取通知书阶段,考生经过高考前的紧张备战,高考时的全力以赴,等分数时的惶恐,终于迎来了录取通知书,但在欣喜之余总会有一些贫困学子为高额的学费发愁。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校门,团市委继2004年开展“我要上大学·紧急圆梦行动”活动助我市10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后,今年的“圆梦行动”再次启动。“圆梦行动”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带来的不单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对一些结对助学的个人和企业来说,贫困学子生活上、精神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本报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贫困学生助学的热心市民、企业及关心他们成长的人。

    一年了,通过“圆梦行动”受助的学生隔些时就会给团市委寄来汇报自己学习和生活状况的信件。日前,记者翻阅了这些信件,通过他们的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学习中的酸甜苦辣。

    爱心之灯,照亮人生之路

    “生活是一面镜子,只要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所以当我满怀激情地对待生活时,青春岁月也被激情所燃烧。让我不能忘记的是,这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团市委的帮助下,在全市人民的爱心中获得的。将来,我会用火热的激情来回报你们———我的父老乡亲。”
                                              ——摘自受助生杨杨写给团市委的信

    杨杨2004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他在信中说:“当我怀揣着你们救助的2000元钱和父母的血汗钱踏上征途时发誓———我杨杨不干出一番成绩是不会回来的。到校后,我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悲观丧气。时时记得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应多加珍惜,不敢有一丝懈怠。”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在军训时就因表现积极被评为“优秀个人”,并当上班里的体育委员,而且还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在大一第一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全班131名学生中名列前茅。像杨杨这样在大学里刻苦学习的受助生比比皆是,对他们来说,优异的成绩是回报社会的最好礼物。

    知识之海,湮没贫困之窘
    “我就像一只蜗牛,虽然总是慢吞吞的,但只要不停地爬,总会爬到目的地。就像周杰伦在那首《蜗牛》歌里所唱‘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最高点,乘着叶子往下飞’……”
                                              ——摘自受助生延延写给团市委的信
    许多受助生在大学里不得不依然面对贫困,有的一个夏天都无力添一件新衣,有的为节省回家的路费而在假期里去打短工。虽然他们在物质上是贫瘠的,但在精神上不会输给任何人。杨杨说,在生活中他能省则省,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平日里除了一张饭卡外身上不装分文,有时吃饭觉得没吃饱想再买个馒头,后来一想算了吧,可以省2角钱呢!他用的学习资料都是大二学生用过的,从来没有想过上网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他觉得,虽然日子过得有点“清贫”,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日子过得就会很充实。

    延延2004年考入河南理工大学。由于家住我市某区,为了节省生活费,她每周都回家。回校时总是由家人骑自行车把她送到学校;回家时总是徒步到长途汽车总站坐车。她回到家,常和父母到森林公园附近拾煤。她说,找不到家教,去拾煤也行,现在的煤很贵。

    用自信挑战贫困、用坚强面对人生。几乎所有的受助生都在学校里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

    2004年考入河南师范大学的受助生锦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一学期在学校小餐厅打工,没有工资,只能得到免费的一日三餐。她说:“其实累倒无所谓,但还要迎着同学们诧异的眼光,一开始真有点受不了,后来习惯了就觉得没什么了。有时候,磨难未必不是种财富。”

    记者从来信中了解到,许多受助生对自己的生活极为“苛刻”,抓住每一个机会来汲取知识的“营养”,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拥有知识的财富,才能湮没贫困的窘迫。

    2004年考入湘潭大学的受助生明明说:“我曾经假设过如果没有那分幸运,那么如今我也许和许多人一样在出苦力,当打工仔。”正是由于社会的帮助,他们并未因贫穷而丧失上大学的机会,为他们将来美好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感恩之情,构筑爱心之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分帮助我和家人定会终生铭记。正因此,我入学后不敢有丝毫松弛,我深深知道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
                                         ——摘自受助生峰峰写给团市委的信

    2004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的受助生峰峰在学校成绩不错,打工的经历也最为丰富。为了锻炼自己和赚取生活费,他到家政公司做过保洁员,当过家教;在“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还参加了大型无偿献血、“资助山区贫困失学儿童”活动。他说:“在这些公益活动的感染下,我们的社会爱心也在一点点地培养和形成。”

    锦锦则表示,曾在报刊上看到过一些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的报道,她也打算将来去支教,或在假期为农村中小学生补习英语。因为她从贫寒的家境中体会到了酸痛,所以她深深地同情贫困地区的孩子,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许多受助生通过帮助别人感受到了互助的幸福。对他们来说,从一个被资助者转向资助别人的人,使爱心成为“接力”,是他们的最大收获;感恩之情不单单是取得优异成绩,它更是一种自立、自尊和自强意识,是一种力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本文涉及的学生均为化名)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中“一年来,我们在感恩中成长”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客户服务中心信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地图